頭頸部疾病 頸部腫塊

頸部腫塊別大意!儘早就醫保安心

2021 年 12 月 16 日

我們的頸部有許多重要構造,包含血管、神經、淋巴腺、甲狀腺、唾液腺、肌肉等。這些構造不管是良性或惡性的增生都可能以頸部腫塊作為表現,因此頸部腫塊的診斷在臨床上十分的複雜。以下將針對頸部腫塊常見的問題做相關的說明解釋。

Q: 什麼原因會造成頸部有腫塊?

A: 頸部腫塊依發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分別是先天性、發炎性、腫瘤性腫塊

一、先天性腫塊:
常見的先天性腫塊包含甲狀舌骨囊腫、鰓裂囊腫等。發生成因為胚胎發育時期殘存的組織並未完全消退導致,臨床表現可能毫無症狀也可能因為感染而有腫痛情形。

二、發炎性腫塊:
細菌、病毒、黴菌或結核菌等病原體的感染都可能造成組織或是淋巴腺的腫大,其中頸部淋巴腺發炎性腫大發生在當我們遭受病原體感染後(例如:感冒、扁桃腺發炎、拔牙、長痘痘),頸部淋巴結的免疫細胞為了抵抗病菌而腫大,這些腫大的淋巴腺通常會在治療後感染得到控制而逐漸縮小。此外要提到另一種好發於年輕族群特別是女性的發炎性頸部淋巴腫大疾病:菊地氏病(Kikuchi disease),這是一種良性且自癒性的疾病,臨床表包含頸部淋巴腫大、發燒、倦怠等,致病原因可能為病毒感染合併過度的免疫反應而導致。

三、腫瘤性腫塊:
又可區分為良性腫瘤及惡性腫瘤,良性腫瘤包含皮脂腺囊腫、脂肪瘤、神經纖維瘤、血管瘤等等。而惡性腫瘤又可以分成原發性跟轉移性腫瘤,原發性惡性腫瘤是指頸部的正常組織發生癌變,例如:淋巴癌、甲狀腺癌、唾液腺癌。轉移性惡性腫瘤是指身體其他部位的癌症,透過淋巴或血液回流轉移到頸部造成腫大,例如發生在頭頸部的鼻咽癌、口腔癌、喉癌,或是肺部、腸胃道、乳房的癌症,都可能以頸部腫塊做為表現。

Q: 什麼樣的頸部腫塊表現可能懷疑是惡性腫瘤?

A: 當頸部腫塊出現以下症狀建議立即至耳鼻喉科接受檢查

1.腫塊持續超過兩個星期以上

如果腫塊持續時間超過兩週,就高度懷疑是腫瘤性腫塊

2.腫塊摸起來感覺硬且不太能移動或腫塊大於1.5公分

如果腫塊是惡性腫瘤,可能侵犯周遭組織造成摸起來不會動且質地硬,另外腫塊大小超過1.5公分,是惡性腫塊的可能性也變高

3.伴隨著喉嚨痛、聲音變化或單側的耳朵不舒服

若頸部腫塊伴隨以上症狀,要特別注意口腔、咽喉的粘膜是否因為腫瘤導致潰瘍疼痛。而鼻咽癌可能以頸部腫塊做表現,也會影響耳咽管功能(Eustachian tube)造成中耳積水而影響聽力

4.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或是發燒

惡性腫瘤可能導致惡病體質(Cachexia)而造成體重減輕,另外淋巴惡性腫瘤也稱為淋巴癌,也能出現發燒、盜汗、體重減輕、淋巴結腫大等症狀

Q: 頸部腫塊就診後會接受哪些檢查?

A: 頸部腫塊首要排除是不是惡性腫瘤性腫塊

因此完整的理學檢查合併影像學的判斷是必要的。就診後會先接受病史詢問,例如:腫塊發現多久?大小有沒有變化?有沒有伴隨喉嚨痛、聽力變差、發燒?這些資訊對於耳鼻喉科醫師鑑別是不是惡性腫塊十分重要,所以描述的越仔細越好。接下來會針對腫塊以及頭頸部構造做檢查,醫師會透過纖維內視鏡經由鼻腔檢查鼻咽、口咽及下咽處是否有異常的腫瘤。
下一步建議透過頸部超音波針對腫塊做進一步的檢查,超音波檢查的優點是沒有輻射線、不需要顯影劑,此外在超音波即時影像的導引下,我們可以透過抽血用的針頭針對目標腫塊進行細針抽吸檢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提供臨床醫師進一步的病理檢查判斷。超音波導引細針抽吸檢查會由醫師在超音波檢查的當下執行,過程就像抽血一樣不需麻醉,局部皮膚消毒後入針抽取檢體,結束後按壓針孔處15分鐘,沒有不適即可回家休息。

結論

頸部的構造複雜,良性或惡性的增生都可能以頸部腫塊作為表現,而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對於頸部的構造相當熟悉,所以當自己注意到頸部有異常的腫塊合併上述提到的危險徵兆時應就診耳鼻喉科做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讓自己安心喔!

參考文獻

1.Daniel G Deschler, Joseph Zenga.Evaluation of a neck mass in adults. In: UpToDate, Post TW (Ed), UpToDate, Waltham, MA. (Accessed on December 17, 2021.)

2.Pynnonen MA, Gillespie MB, Roman B,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Evaluation of the Neck Mass in Adults Executive Summary.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2017;157(3):355-371

3.Shah KS, Ethunandan M. Tumour seeding after fine-needle aspiration and core biopsy of the head and neck–a systematic review. 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6; 54:260.

4.Wei WI, Sham JS.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Lancet 2005; 365:2041

5.Ganguly A, Burnside G, Nixon P. A systematic review of ultrasound-guided FNA of lesions in the head and neck–focusing on operator, sample inadequacy and presence of on-spot cytology service. Br J Radiol 2014; 87:20130571